欢迎登录中国社会信用网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  官方微博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

2019-10-29

      近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全文如下。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精神,按照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省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序 言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党中央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励引导青年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为广大青年指明了正确成长道路,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

  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我省青年发展事业取得明显成效。青年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健康向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群体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青壮年人口文盲率大幅降低;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水平不断提升,法治建设不断推进,青年发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青年创新能力、创业活力不断增强,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实现着自身的成长发展。

  未来8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时期。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县域经济发展层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法治建设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努力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需要全省青年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接续奋斗。

  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青年发展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与广大青年的新期待新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用共产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尤为紧迫;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加强,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影响就业公平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人口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婚恋、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获得更多关心和帮助;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要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放在全省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激励全省青年勇做新时代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奋斗者、奉献者,为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甘肃篇章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甘肃发展总体目标和要求,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关心和爱护青年,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全省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好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促进青年在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坚持全局视野,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各级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具有甘肃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2025年,具有甘肃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青年发展事业格局全面形成;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全省广大青年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省广大青年中深入开展共产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教育,在青年党员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中国梦成为全省青年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省青年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使共产主义成为全省青年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增进青年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注重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注重加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启动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构建全方位、全领域的青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建设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引导全省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青年学习了解党史国史、近现代史和改革开放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争当“向上向善好青年”,在引领全省社会文明风尚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全省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自觉增强“五个认同”,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繁荣发展。开展青年国防教育,推动军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适龄青年自觉履行兵役义务。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面向全省中学中职学生,广泛开展“中国梦”“与人生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从小确立人生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面向全省大学生,广泛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信仰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面向全省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全省外出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全省农村青年,广泛宣传中央和省上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主动建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团结、带动和壮大网上积极力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注重由“内容供应”向“产品供给”转变,推出一批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不断提升网上正面宣传报道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引导能力,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深入实施“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积极传播依法、文明、理性的上网理念,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做贡献。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改革,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改善课堂教学,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在省内高校普遍建立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深入开展全省“挑战杯”竞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提供必要条件。加强团教协作,将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职业教育分级实施和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畅通青年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我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评价管理体系改革。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创建,创造和谐优美校园环境。在省内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

  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继续落实好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持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青年学校教育,让更多的高校及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招收残疾学生,加强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依法依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向青少年开放,积极引导社会公共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服务,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广泛、持续、深入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构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大力推进甘肃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建设线上线下学习平台,特别是充分利用新媒体为青年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途径。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机制。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规划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协调文化、出版、影视、网络等资源,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积极发展社区教育,由政府、社区、学校和民间组织共同建设“新型城镇居民终身学习中心”,加快建立以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学习型组织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社区的教育网络。构建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贯通、灵活开放和衔接互通的终身教育体系。

  5.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大力推动人才强省战略,在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培养学科建设及承担国家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的青年领军人才。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参与战略前沿领域研究,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培养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组织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青工技能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让创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力培育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公务员、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等群体,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引导青年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流动。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强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省外、海外引进并举,留住用好省内优秀人才,吸引省外、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青年专门人才。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落实“健康甘肃2030”规划,持续提升全省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全面提升青年健康素养水平。

  发展措施: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体育课时和课外锻炼时间得到落实。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城乡社区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就便开展健身运动。鼓励和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带动更多青年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

  2.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引导青年形成合理预期,主动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社会风险。在青年中广泛宣传“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求助,关心不歧视,身心同健康”等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加大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创造有益于青年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宣传贯彻《精神卫生法》《甘肃省精神卫生条例》《关于加强甘肃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推动各部门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服务职责,提高心理卫生知晓率。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及时识别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3.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重视残疾青年的康复服务,落实器材、场所等配套保障。解决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青年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引导高校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甘肃省职业病防治“十三五”规划》为契机,靠实各部门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职责,着力推进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大幅度降低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进城务工青年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编撰和出版有关生命教育的读物,引导青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定期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开展灾害逃生、伤害自护、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体验教育,增强青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在青年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实施“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行动,广泛普及慢性病预防控制知识,加强健康教育,提升青年健康素养水平。广泛开展禁烟宣传,让青年成为支持禁烟、自觉禁烟的主体人群。完善艾滋病和性病的防治工作机制,在初中及以上学校青年学生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远离毒品教育及青春期教育,将性道德、性责任、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作为教育重点,督促学校落实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任务;积极发挥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和性健康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会商机制,开展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影响力,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针对重点青年群体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切实降低艾滋病和性病发生率。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青年婚恋

  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开展高价彩礼专项治理活动,倡导婚恋新风,推动移风易俗。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广泛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鲜明抵制负面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结合我省一些地方婚嫁彩礼过高的实际,在全省广大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引导活动,让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婚恋新风成为新时代全省青年的自觉行动。引导全省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培育家庭文明。加强青年敬老、养老、助老道德建设,坚决摒弃老人丧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陋习,引导青年子女常回家看看,大力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2.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各行业各领域的婚恋交友活动,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健康、安全、便捷的婚恋交友平台,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平台、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工商、公安、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实施省内青年交友平台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打造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针对有婚恋交友需求的各类青年群体,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婚恋交友活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开展青年婚恋相关社会公共服务,推动服务青年婚恋交友工作项目化、社会化、事业化发展。

  3.开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全省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网上巡查监管,有效遏制淫秽色情信息、网站对青年的不良影响。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大力弘扬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核心的婚育文化,坚决抵制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尤其是农村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

  4.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落实《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保障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和单位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

  (五)青年就业创业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就业质量持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在较高水平;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活力明显提升。加大农村青年尤其是贫困家庭青年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发展措施:

  1.推动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全域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扩大青年就业比重;推进石化、冶金、建材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稳定青年就业规模;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深入挖掘青年就业潜力。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青年自主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脱贫攻坚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大贫困家庭青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多措并举引导贫困家庭青年劳动力就业创业。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职能部门与企业、金融机构政策协调,落实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着力解决青年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就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2.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把有就业意愿的青年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全面落实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青年提供就业援助,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适合青年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为青年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帮扶等多元化服务。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积极培育、认定一批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积极推动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落实见效。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和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项目,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开展青年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定向和定岗式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开展青年重点群体职业培训,加大贫困家庭子女、青年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青年军人和残疾青年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生活补贴。

  3.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开展普及性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创业培训活动,帮助青年增强创业意识、增进创业本领。推动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以及各类青年创新创业园区等青年创业第三方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各类青年创业孵化平台,完善政策咨询、融资服务、跟踪扶持、公益场地等孵化功能。加强青年创业金融服务,鼓励各市、县设立青年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建立青年创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对青年创业扶持力度,对青年创业中符合条件的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创业典型、入孵初创企业、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返乡创业人员、创业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建设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搭建青年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办好青创赛、展交会、博览会等创业品牌活动。着力培育服务青年创业的社会组织,建设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和服务实体。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大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深入开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建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广泛建立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一大批青年工匠人才。实施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做好入门培训、网店搭建和产品包装、宣传、销售、配送等工作,固定配备运营咨询服务团队,解决青年电商起步难、运营难的问题。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激发青年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4.加强青年就业权益保障。完善青年就业、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诉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全省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青年对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发展措施: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积极申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创作生产展现当代甘肃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甘肃精神的文化精品。引领网络文化,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扶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加强青年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创作创新,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加强对青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加强青年文化人才队伍和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鼓励“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等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在青年中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传播核心思想理念,理解要义精髓,传承传统美德,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生活和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多种途径,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戏曲进校园活动”“文化胜地之旅”“高校师生暑期红色之旅”等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感受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的艺术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源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实践的自觉。深入挖掘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西部文化等甘肃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中的长征精神、航天科技精神、南梁精神、铁人精神,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巡展巡演、赏析讲座等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为载体,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动青年人均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逐年提高。加强我省青年与国内外青年人文交流,推动敦煌歌舞、临夏花儿、少数民族歌舞、崆峒武术表演、拉卜楞寺佛教音乐、兰州太平鼓等甘肃民族特色突出的文化项目赴外交流演出,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传播甘肃声音,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3.优化青年文化环境。鼓励和支持全省有条件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设立青年栏目、节目,制作和传播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增加青年题材报道内容和播出时间,大力宣传青年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报刊和网络重点栏目、电视和院线黄金时段,增加优秀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内容、频次,引导青年树立高尚精神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正确消费观念。逐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强针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

  4.积极支持青年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及时掌握青年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的动态变化,引领和指导青年文化实践。鼓励和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移动终端等创办青年专题节目、栏目和专区,提升青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在全省青年中广泛开展《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艺术精品巡演活动,增强优秀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引导和鼓励青年艺术表演团体开展公益性演出。促进企业和民间资本增加对青年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全省各类文化单位在五四青年节面向青年免费或低收费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鼓励青年文化阵地、青年文化团体等社会力量承接青年文化服务。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青年社会参与渠道更加畅通,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全省各级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在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各类青年组织在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全省青年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青年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发展措施:

  1.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全省共青团改革再出发,更好联系服务青年,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适应青年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更多更广地联系和覆盖新兴领域青年和流动青年;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调动广大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基层团组织,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做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教育广大共青团员切实增强先进性和光荣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充分发挥在青年中的模范作用和对青年的凝聚作用。充分发挥各级青联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广泛团结全省各族各界青年的功能,强化共青团在青联组织中的引领作用,深化青联组织改革,推动全省各级青联组织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在大团结大联合中实现共同发展。加强共青团对学联组织的指导,推动各级学联组织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发展培育青年社团,加强对全省各行各业青年的凝聚和服务。更好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支持共青团、青联、学联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更好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支持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网址连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