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6
2019年以来,与快递行业相关的政策接连出台,也令这个一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再次备受瞩目。
7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布《关于支持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快递业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实施快递行业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强化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的《关于加强和规范运输物流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列出了快递企业会触发“失信惩戒”的行为明细。
伴随快递行业高速发展,各种行业问题也不断爆发。隐私泄露、恶性竞争,甚至消费者投诉无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在今年多项政策出台后,“信用”则成了快递行业的关键热词。
《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时间临近尾声,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邵钟林告诉记者,正式文件应该不会有大调整。
尽管规范行业仍需时日,但记者采访从业者、业内人士、法律专家等多方后,了解到一个“信号”:整个行业正在向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市场也不会迁就“落后者”。
【1】建立快递行业信用体系 近4年频出相关政策
呼吁对快递企业设立“黑名单”由来已久,最近4年内,几乎每年都会出台相关政策。
早在2015年11月,国家邮政局曾发布《关于加强快递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里面提到了快递信用体系将以建立违法失信主体“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为重点。并指出,到2020年底,建立快递业信用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
2017年,国家邮政局又联合20个部门,签署了《关于对运输物流行业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对失信主体列出五大类27项联合惩戒的具体措施。
2018年,国家邮政局又专门针对快递业制定了《快递业信用管理暂行方法》,进一步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其中还明确了企业为信用管理的主要对象。
2019年《实施意见》的出台,则是把标准细化。如,在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过程中,申请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有关规定,寄递禁止寄递物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引发恶劣社会影响的。
在备受关注的个人信息安全领域,意见为快递企业划出三条“红线”:一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二是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三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意见指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存在以上行为之一,严重危害个人信息安全的会被列入“黑名单”。
意见列出了快递企业会触发“失信惩戒”的行为明细。破坏信息安全、危害行为、安全隐患,均有可能导致快递企业“失信”。
【2】快递企业加码信息安全 有内忧也有外患
“快递失信黑名单制度”一出现,不出意外地成了热议话题。
众多网友留言中,大家对快递的服务质量、信息安全等问题最为关注,也有网友提议有相应行为就应该列入“黑名单”。“啥时把快递员的服务质量也弄个征信系统就好了,盗取偷窥客户的快递、上门取件态度极其恶劣粗暴,客户就该无限容忍么?”
2017年发布的《快递最后100米服务趋势报告》中有数据显示,其中43%的用户表示会担心上门签收个人信息不安全。
以往快件寄出后,会在仓库、干线运输、分拨点、网点等多处中转,均存在信息泄露风险。此前也有报道显示,有物流公司内部员工将相关信息售予他人,导致大量客户信息被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是很多年前的业内顽疾,”一位快递企业人士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已经改善很多。“现在用信息化手段逐渐规避了这个问题。”
上述人士还表示,信息安全在快递业内是个趋势。事实上,用户隐私安全问题早就引起了快递行业的普遍重视。
记者梳理发现,早于2017年5月,菜鸟就面向行业推出“隐私面单”,避免消费者个人信息全部暴露在快递面单上;当年,京东、圆通等多家快递公司开始使用“隐私面单”,隐去消费者名字和电话号码中间四位数;在中通快递官网上,也有关于“隐私面单”这项业务的详细介绍。
但这仍不能完全杜绝隐私泄露,即便减少内部员工接触用户数据,但还有“外患”。《新零售生态网络安全报告》显示,2018年“6·18”期间,采样的快递企业中被网络攻击的占比达到40%,平均每家企业遭受151次攻击。在对安全漏洞、网络攻击、隐私保护、恶意代码、僵尸网络、IP黑名单这六个维度的网络风险数据分析后,75%的快递企业存在安全漏洞,88%有隐私保护问题。
上海青浦网安副支队长陆晓峰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守估计,物流行业内一年内遭到的黑客攻击数以万计。
基于此,顺丰搭建了跨界信息安全联盟;菜鸟联合公安、物流企业发布“物流安全服务平台”,打击网络黑灰产。
“我们每年在信息安全的投入上有近千万,内部也有专门的信息安全部门,专人专岗。”圆通相关人员回复记者,公司内部还有纪律监督小组,对客户信息安全方面所有员工举报有奖。公司还采购了一些防黑客、防病毒入侵及检测的设备。“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
正如行业内形成的普遍共识,信息时代将数据安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惩戒范围和力度加大 专家:行业不能迁就落后者
防范信息安全风险成为各行各业共同努力的课题。将信息安全问题与企业诚信挂钩,则是政府对企业的又一监管手段。
“过去我们对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关注多些,但现在看来,这还不够。”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邵钟林向记者表示,现在对企业的要求还包括“守信”,这也是行业进步之后,对企业提高标准。
《实施意见》中提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对全国运输物流行业“黑名单”管理工作的综合协调,推动实施联合惩戒。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等国家相关部门负责职权范围内“黑名单”认定标准的制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以往没有各部门综合合作、协调,现在是各部门联合起来打配合战。朱巍提到,“联合惩戒”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出了问题不但不能进入这个行业,换个买卖也很难。”
此次《实施意见》中,还扩大了“失信主体”范围。以往来看,很多政策多针对企业、市场主体,但《实施意见》中明确了“运输物流行业市场主体是指从事运输、仓储、装卸、配送、代理、包装、流通加工、快递、信息服务等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有关人员是指负有直接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及从业人员。”
“以前是对企业的失信,现在是包括企业和所有人员,一个行为可以治多个主体。”朱巍认为,现在的主体范围扩大,一旦有事发生,连带的是相关一串人员,并且这些都将纳入信用记录,推行全面信用化,把生活与市场行为完全结合起来。
邵钟林也感受到了此次与以往的“不同”。他表示,之前快递领域只有邮政管理部门管理,但现在是多家政府部门联合认定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比原来要大很多。
他认为,加大力度监管对行业是个好事。“一个企业的经营行为,处罚的严厉与否,治理效果会不一样。”
对快递行业黑名单一事,有不少网友调侃:如此一来恐怕多数快递企业都要上“黑名单”了。邵钟林则认为,如果真是这样那也没办法,“整个行业是要向前走,不能迁就落后的。现在大家是在同样的要求管制下,谁做的好做的不好,谁盈利谁不盈利,行为决定,市场决定。”
“以前做得差的也赚钱,做得好的也赚钱,但做得好的付出的多,等于还是吃亏了。”邵钟林指出,企业应该加大对人员的管理力度,管理不强会出问题。
此前记者采访的一位快递企业人士也认同,相关政策出台包括监管力度加大,实际都是在倒逼企业的服务标准。“相当于提升服务品质,包括末端对快递员的要求。整体要往良性发展趋势走。”
但这位业内人士也坦承,改变不是朝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快递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层次也相对不高,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去改变。”